作品简介
《吴医汇讲》系我国最早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清·唐大烈编辑,在清乾隆56年至嘉庆6年(1792至1801年),11年中,共出版11卷,后经汇辑成书。由江浙地区40余位医家供稿,故题名为《吴医汇讲》。本书编辑宗旨强调作者撰文须“发前人所未发”,不作“人云亦云”之说。正如陈修园评论它是“以独开生面,不袭老生常谈为高”。对于有创见的医著,则不拘科别、不分门类、不限卷数,并“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凡是佳作均可辑入。对不同学术见解,只要“能通一理,两说并采”则均可采用,这种编辑思想无疑是进步的。发表的大多为学术理论方面的文章,此外还有专题讨论、验方交流、医学常识、考据、随笔等多种形式,内容相当丰富。《吴医汇讲》反映了当时江南一带的医药情况,并促进了当地医术经验的交流和医家争鸣的风气。如书中所讨论的温热病、烂喉丹痧、天花、麻疹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传染病。同时它保存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如叶天士的《温证论治》,成为以后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不少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临床经验及医话等论述。此书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刊本流传甚广,以后在清代又刊行了四、五次,近代亦予以石印。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作者简介
唐大烈是清代著名的医家,同时也是《吴医汇讲》的主编,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唐大烈,字立三,号笠山,一号林嶝,他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编辑工作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的代表作《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汇聚了众多医学名家的智慧结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唐大烈的医学贡献和编辑思想:
医学贡献
临床经验的强调:《吴医汇讲》中,唐大烈特别强调中医的实践性,注重临床经验的应用。他认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应该相结合,这一点对于推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交流的倡导:唐大烈重视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医家之间的交流和碰撞,鼓励学术研讨,促进了中医的多样化和创新。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中医学科的健康发展。
编辑贡献
编辑体例的创新:《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严谨而规范,唐大烈按照医学分类将全书分为多个章节,使内容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他还注重文稿的选取和整理,力求每一篇文稿都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
注释和解读的详尽: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唐大烈对文稿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提高了《吴医汇讲》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这种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杂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传承的桥梁:《吴医汇讲》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医的重要平台。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历程,领悟到中医的精髓和魅力。
文化意义
反映时代背景:唐大烈的活动背景是清代,一个科技和文化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吴医汇讲》的出版,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界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也折射出了清代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唐大烈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医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编辑家。他通过《吴医汇讲》这一重要作品,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编纂思想和编辑体例至今仍对医学编辑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