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贯珠集-尤怡

作品简介

伤寒类著作。清尤怡撰。八卷。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洲(江苏吴县)人。幼年家甚贫,工诗词,后从游于名医马元仪,博览群书,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效,名著当代。撰有《金匮要略心典》、《医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本书成于雍正七年(1729)。约十万余字。卷一卷二为太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卷三卷四为阳明证,分证治法、明辨法、杂病法;卷五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为太阴诸法、脏证、经病证、经腑俱病证等;卷七为少阴诸法,脉证、清法、下法、温法等;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等。按经分篇,注释《伤寒论条文》。每经之首均列“条例大意”,进而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以阐明本经证大要,尤详其治则大法。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有嘉庆十八年(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作者简介

尤怡是清代著名的内科医家。他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淡泊名利的性格著称。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家庭背景:尤怡出生于清长洲(今江苏吴县),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的家庭背景并未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
求学之路:因家贫,尤怡曾在寺院卖字为生,后成为清代内科名医马俶的得意门生。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为他后来的医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成就

著作贡献:尤怡著有《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八卷、《医学读书记》三卷及续记一卷、《金匮翼》八卷以及《静香楼医案》等多部医学著作。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医学思想:尤怡对张仲景的医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伤寒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以温清两法分别治疗伤寒,并强调明确治法的重要性,这对后世伤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人特质

性格特点:尤怡天性沉静恬淡,工诗词,不求闻达。他的性格使得他在医学实践中能够保持冷静和客观,这对于医生来说是极为宝贵的品质。
生活态度:尤怡淡于名利,好为诗与古文,稍暇即读书灌花,饲鹤观鱼,著书自娱。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哲学。
历史评价

医学界地位:尤怡在清代医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其治病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的医术被后人誉为“神效”,这反映了他在医学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后世影响:尤怡的医学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被后世医学界广泛研究和传承,成为中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尤怡不仅是清代医学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生平和成就,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追求知识、勇于探索、淡泊名利的典范。通过深入了解尤怡的一生,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启示和灵感,激励人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目录

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卷一 太阳篇上 太阳正治法第一
卷一 太阳篇上 太阳权变法第二
卷一 太阳篇上 太阳斡旋法第三
卷二 太阳篇下 太阳救逆法第四
卷二 太阳篇下 太阳类病法第五
卷三 阳明篇上 辨列阳明条例大意
卷三 阳明篇上 阳明正治法第一
卷四 阳明篇下 阳明明辨法第二
卷四 阳明篇下 阳明杂治法第三
卷五 少阳篇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卷五 少阳篇 少阳正治法第一
卷五 少阳篇 少阳权变法第二
卷五 少阳篇 少阳刺法第三
卷六 太阴篇 辨列太阴条例大意
卷六 太阴篇 太阴诸法
卷七 少阴篇 辨列少阴条例大意
卷七 少阴篇 少阴诸法
卷八 厥阴篇 辨列厥阴条例大意
卷八 厥阴篇 厥阴诸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