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记-虞通之

作品简介

轶事小说集。又称《妒妇记》。南朝宋虞通之撰。 《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二卷。 《新唐志》同,但不著撰人。 《旧唐志》及《宋志》均不载。此书久已亡佚,遗文散见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艺文类聚》、 《白孔六帖》、 《太平御览》诸书中。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七条,是今所见唯一的辑佚本。 《宋书》卷四一《后妃传》云: “宋世诸主,莫不严妒,太宗每疾之。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宋书》卷四十一《后妃传》)可知是书乃是受钦命为现实治政者服务而作,当成书于刘宋末。书中全记两晋以来妒妇故事。

作者简介

虞通之是南朝齐时期的余姚人,官至步兵校尉,有学行,善言《易》,有文集二十卷行世。虞通之还创作了轶事小说集《妒记》。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虞通之进行深入分析:

生平背景

出生地与时代:虞通之生于南朝齐时期的余姚,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也是文化相对繁荣的时代。
官职与学识:他在官场上担任过步兵校尉的职位,显示出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他有学行,擅长《易经》,表明他在学术上也有所建树。
文学成就:虞通之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这反映了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
《妒记》的创作背景

社会风气:《妒记》的创作背景与南朝宋时期的社会风气有关,当时宫廷中的妇女普遍存在妒忌心理,这种社会现象成为了虞通之创作的素材。
创作目的:虞通之通过《妒记》来讽刺和批判妒忌心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这表明了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教化意图。
作品影响:《妒记》虽然已佚,但其内容在后世书籍中有所记载,显示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术贡献

《易经》研究:虞通之善于《易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他的研究可能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集的价值:他的文集二十卷虽然具体内容不详,但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历史地位

文学与学术的双重贡献:虞通之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还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这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
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妒记》等作品的创作,虞通之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当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时代特征

南朝文化的多样性:虞通之的作品和学识反映了南朝时期文化的多样性,既有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有对传统经典的研究。
社会风气的反映:《妒记》中所描绘的妒忌现象,反映了南朝时期社会风气的一面,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的窗口。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传承:尽管《妒记》已佚,但其内容在其他文献中被引用,说明虞通之的作品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学术研究的启示:虞通之对《易经》的研究可能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结而言,虞通之是南朝齐时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所成就。他的《妒记》不仅是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虞通之的生平和作品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南朝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