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唐代传奇小说。1卷。刘轲撰。题中之“牛”指牛僧孺,“羊”指杨虞卿、杨汉公兄弟。文叙牛、杨等人在朝中的劣迹。先述杨氏兄弟登第后二十年把揽朝政,党同伐异,造谣诬陷;次写牛与之朋比为奸,诡诈窃誉。与《周秦行纪》均为唐牛李党争的产物,乃李党攻陷牛党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刘轲《牛羊日历》一卷(牛僧孺、杨虞卿事。檀栾子皇甫松序)。”《宋史·艺文志》同。《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入传记类。《资治通鉴》卷20引“皇甫松《续牛羊日历》”,其书名既不见于著录,所引一则引文又已见于《牛羊日历》,可能就是一书而误引。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的《四部正讹》又疑作者刘轲也属伪托,是皇甫松之同党所为,但无确证。
作者简介
刘轲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生活在公元772年至840年之间,字希仁,广东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他原籍徐州沛县(今江苏沛县),在唐大历七年(772年)出生,因其幼年好学,仰慕孟子,自名“刘轲”。以下是对刘轲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与学识背景
家族背景:刘轲出身于一个重视儒学的家庭,他的祖父刘效在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起时携家南行,由淮入湘,至韶州安家,并入籍曲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轲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
求学经历:刘轲自幼好学,曾至罗浮山、九嶷山读黄老之书。贞元中,他在韶州城南百里的月华寺从惠朗禅师学佛典,出家为僧,释名湓纳。他还曾至筠川方山等寺,又居庐岳东林寺,止于豫章高安的南果园。他的学业大成得力于游学交友,曾历数年漫游北方,自洙、泗渡淮河,至长江、洞庭,经郴州南下韶州,又涉浈江,赴罗浮山。元和初年,下罗浮,越梅岭,泛赣江,登庐山,结庐于山之阳,隐居10余年,从“腹笥古今史”的隐士茅君学习。
政治生涯
科举及第:元和十二年(817年)春末夏初,刘轲回韶州谋举选。上京师时,白居易以书荐之。翌年,以韶州籍登进士第。
仕途经历:刘轲在长安停留六七年,宝历元年(825年)重回庐山。友人马植,誉之为“韩愈流亚”,荐之于朝。文宗初年任弘文馆学士、史馆修撰,累迁侍御史。开成中,出任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区)刺史。
学术成就
著作丰富:刘轲精于儒学而擅长文章,在此期间,撰有《三传指要》15卷、《汉书右史》10卷、《黄中通理》3卷、《翼孟》3卷、《隋鉴》1卷、《三禅五草》1卷,覃精潜思,著述甚丰。除此之外,尚有《十三代名臣议》10卷、《豢龙子》10卷、《帝王历数歌》1篇、《唐年历》1卷、《帝王镜略》1卷、《牛羊日历》1卷(记牛僧孺、杨虞卿事),共12种;另有杂文100余篇。
学术影响:刘轲的著述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唐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极赞其“文章与韩(愈)柳(宗元)齐名”。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说:“人谓曲江公(张九龄)之后,岭南复有君(轲)接武其人”。
文化贡献
弘扬儒学:刘轲生平崇尚儒家积极入世的圣人之道,冀有圣君贤相出,以圣人之教治国。他本人则潜心研究古代圣人的言行、治道,加以阐述。
文化交流:刘轲的游学经历不仅丰富了他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刘轲不仅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着深厚儒学修养的政治家。他的生平和作品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