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闻记-陈寔

作品简介

古代志怪小说集。旧题东汉陈寔撰。原书久佚,也不见于史志著录。晋人葛洪《抱朴子·对俗》最早引用,并明言是引自陈仲弓(寔)《异闻记》。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2则。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中疑此书非陈寔作,因为内容如方士之言,象葛洪假托。(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著录,谓“此书《太平广记》及《御览》俱不载,盖其亡已久”。今仅见《抱朴子·内篇·对俗》引佚文一则(《独异志》卷下亦引,即《张广定女》)和段公路《北户录》卷一引佚文另则(即《王余池鱼》)。凡此两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从现存两条佚文看,它杂记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各种异闻传说,不限于人、事或物;其记述简洁,较朴实亲切,可读性较强。

作者简介

陈寔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士和官员,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仁爱之心而被后人铭记。陈寔,字仲躬(《后汉书》误作仲弓),生于104年,卒于187年,是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

陈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更在道德修养上成为后世楷模。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对待盗贼的态度,展现了其深厚的仁爱之心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陈寔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给后世带来的启示:

早年经历与背景

家世背景:陈寔出生于颍川许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出身微寒,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仕途起步:陈寔年轻时曾担任县吏都亭刺佐,后升任督邮,再至郡西门亭长,逐步在东汉的官僚体系中崭露头角。
思想道德典范

仁爱之心:陈寔以其仁爱之心著称,他对待他人宽厚仁慈,即使在面对盗贼时也能以德报怨,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育观念:陈寔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改善,他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周围的人,特别是他对子孙的教诲,更是体现了其深邃的教育理念。
政治生涯

官职晋升:陈寔的政治生涯始于基层官吏,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逐步升至更高的职位,成为东汉时期的重要官员。
政治贡献:在任职期间,陈寔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和公平,他的政策和措施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与“梁上君子”的故事

故事背景:在一次夜深人静之时,有盗贼潜入陈寔家中,藏于屋梁之上。陈寔发现后,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而是借此机会对子孙进行教育。
道德启示:陈寔通过这一事件向子孙传授了重要的道德观念,即人应当自我勉励,不应因环境而放弃自我修养。他还强调,即使是不善之人,也有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
历史评价

后世影响:陈寔的故事和思想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道德教育的典范。他的仁爱之心和高尚品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化遗产:陈寔的事迹不仅在《后汉书》中有所记载,还通过民间故事、戏剧等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陈寔不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官员,更是历史上的一位道德楷模。他的生活和事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对陈寔生平的回顾,不难发现,无论在任何时代,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仁爱之心都是人类社会最为宝贵的财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