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原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商英奉敕编修」。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金箓斋」是供帝王修奉的斋法,用来消除天灾、救度帝王。「三洞」是道教经籍的分类法,指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也可泛指道教的经典及学说。「赞咏」是指道士举行斋醮仪式时诵唱赞颂词。《道藏》所收斋醮科仪中的大量赞颂词章,既有道士作品,也有文人帝王作品。此书卷上为宋太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白鹤赞》十首、《太清乐》二十首。卷中为宋真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玉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白鹤赞》十首、《散花词》二十首。卷下为宋徽宗御制《玉清乐》十首、《上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步虚词》十首、《散花词》十首、《白鹤词》十首。以上各类唱赞歌词共一百六十首,皆行金箓斋时所用,表达思慕神仙之意。其词藻雅丽,可歌可诵。唐宋以来的赞咏词是一种配乐的歌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按《通志•艺文略》着录《太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真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徽宗御制金箓斋道场词》一卷,当即本书。
作者简介
张商英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人物简介
基本信息: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出生于公元1043年,卒于1121年。他出生在四川蜀州新津,是北宋后期的重要官僚和文人。
政治生涯:张商英的政治生涯颇为丰富,他曾任右丞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在政治上有显著的成就。他的政治立场和行动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张商英积极参与并支持变法。
文学书法:张商英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对草书有深厚的兴趣,虽然自称不工,但依然热衷于书写。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友松阁遗稿》等,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能。
早年经历
家庭背景:张商英出身于一个文风鼎盛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和兄弟都是学者型官员,这为他日后的学术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经历:张商英聪明过人,日诵万言,学识渊博。他在治平二年(1065年)中进士,这是当时最高的学位,标志着他正式进入士大夫阶层,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政治活动
参与变法:张商英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支持者之一。他在变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在理论上支持变法,还实际参与了变法的具体实施。他的政治主张和行动对当时的政策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至宰相: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张商英曾官至尚书右丞,转左丞,最终成为右相。在这些职位上,他推动了多项改革措施,努力改善国家治理和社会状况。
文学书法成就
文学创作:张商英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友松阁遗稿》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
书法艺术:尽管张商英自谦其书法不工,但他对草书的热爱和实践表明了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追求和成就。他的作品在书法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思想信仰
佛学研究:张商英不仅精通儒学,还深入研究佛教教义。他曾因读到《维摩经》中的一句经文而有所感悟,从此深信佛法,并致力于佛学的研究。
三教合一:张商英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认为三种教义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精神和道德的提升。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总的来说,张商英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和思想信仰都显示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他的生活和工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