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内外编-赵学敏

作品简介

方书。清赵学敏撰。八卷。学敏有《本草纲目拾遗》已著录。是书内外编各四卷。赵氏认为民间走方医“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故同走方医赵伯云合作,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知识与经验,于光绪二十四年(1759)撰成此书。《内编》前二卷及三卷前半部,介绍走方医“截药”治疗内外科疾病诸法。卷三后半部记载“顶药”和“串药”诸法,以及治疗内科病单方。卷四为医治杂病、意外损伤及奇症怪疾等单方。《外编》记时病、疫疠、杂症以及花木、禽兽鱼虫之病及各种治法。兼记走方医各种疗法和方药,均具有简、便、廉特点。如以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盗汗,吴茱萸研末贴足心治咽喉肿痛等,多为民间有效经验方,对于发掘民间医药贡献颇巨,为后人所重。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合刻《利济十二种》本,《内编》有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外编》有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华祝考《赵学敏在发展民间医药的贡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3.33)、郭振球《赵学敏“串雅”的医学成就》(《江西中医药》 1981.3.4)可供参考。

作者简介

赵学敏是清代的著名医学家,对药物学有着特别的兴趣和深厚的研究。

赵学敏(约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家庭背景在医药方面颇具传统,其父亲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并在一场大疫中救治了数万人。赵学敏和他的弟弟赵学楷都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学习儒学和医学的。尽管最初被期望学习儒学,但赵学敏却对医药学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放弃了文学,转而致力于医学的研究。

他广泛采集草药,并进行栽培和试验。同时,他博览群书,尤其是星历、医术、药学方面的书籍,并将所学汇钞成册,积累了大量的手稿。赵学敏在家中拥有“养素园”,用于试验种植药物,观察它们的性质,并有“利济堂”作为诊治疾病的地方。他和弟弟在这里寝食工作,治愈了许多病人。

赵学敏的主要成就包括撰写《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等著作。《本草纲目拾遗》共十卷,收录了921种药物,其中716种为《本草纲目》未收录的药物,这些多为民间草药。此外,《串雅》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民间走方医的专著。他还著有多部其他医药书籍,遗憾的是大部分已经散失,现存的作品不多。

总之,赵学敏的一生是对药物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的一生,他在医药领域的贡献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


绪论
凡例
原序
串雅内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串雅外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