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彦悰

作品简介

凡六卷。唐代彦悰撰。又称沙门不敬俗录、集沙门不拜俗议、沙门不应拜俗事、不拜俗仪等事。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集录由东晋咸康六年(340)至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关于沙门应否拜俗之奏、诏、敕、启、表、状、事、书、难、答等。总分三篇,即故事篇、圣朝议不拜篇、圣朝议拜篇。其中,故事篇录隋代以前沙门致敬等事,圣朝议不拜篇记唐高宗时代沙门不应拜俗之事,圣朝议拜篇集同代沙门应致拜之事。卷首有太原王隐客(字少微)之序,卷末附撰者沙门不应拜俗总论一篇。

作者简介

彦悰是唐代著名的僧人,活跃于贞观年间,师从三藏僧玄奘。彦悰不仅在佛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因其文笔生动简洁,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彦悰的生平、成就及其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早期生活及学识背景

出生与早年聪慧:彦悰出生于627年,自幼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才智。据记载,他8岁时便能一日之内读完近七千字的《须大拿经》,并能通晓其义。
出家为僧:彦悰在10岁时出家成为僧人,他的聪慧名声在当时已广为人知。十四岁时,他因才华横溢被邀请为北齐的建立讲大智论。
师承与学问

师从玄奘:贞观年间,彦悰至长安,成为三藏僧玄奘的弟子。玄奘是当时著名的佛学家和翻译家,对彦悰的佛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学研究:在玄奘的指导下,彦悰深入研究佛学,尤其擅长传记文学的创作。他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阐述,展现了他深厚的佛学功底和文学才能。
文学与编纂贡献

撰写传记:彦悰著有《大唐京寺录传》等作品,记录了当时佛教界的各种事迹。其中,他整理并补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五卷,叙述了玄奘从印度归国后的译经事迹,成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名著。
编辑佛教文集:龙朔二年,彦悰集录六朝至唐高宗时僧徒臣工反对拜君亲之文章,编为《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为佛教文献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艺术评述

绘画评论:彦悰还涉足绘画评论领域,他的《后画录》评价了二十七位画家的作品,尽管其评画见解在后来的《历代名画记》中被认为是“最为谬误”,但这一作品仍反映了他在艺术领域的独到见解。
晚年与影响

晚年著作:垂拱四年,彦悰又将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五卷,重加整理,并补撰后五卷,继续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历史影响:彦悰的文学和编纂工作,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也为中国文学和艺术评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彦悰作为唐代的僧人,不仅在佛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和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通过深入了解彦悰的生平和成就,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