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志-刘大彬

作品简介

三十三卷。道教经书。题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刘为嗣上清经箓四十五代宗师,号洞观微妙玄应真人,元朝人。前有元泰定元年(1324)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序、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序以及天历元年(1328)刘大彬叙录。据吴全节序,此书在茅山旧志的基础上前后凡二十年始成,凡十五卷,自汉晋而下及齐梁唐宋之书搜括无遗。据刘大彬叙录,此书增纂旧志历时十余年而成,凡十二篇十五卷。今《道藏》本为三十三卷,按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所说,因为《正统道藏》板式有定规,每卷字数不能过多,乃析为三十三卷。又依陈说,此书实即句曲外史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此志详审而有条理,非通常道士所能为。卷一至四是《诰副墨》,载汉哀帝至元仁宗历代诏诰。卷五为《三神纪》,述三茅君世系和传记。卷六至七是《括神区篇》,记山、峰、洞、水和坛石桥亭。卷八《稽古篇》记茅山古迹。卷九《道山册》录张鲁古本《道德经》、《上清大洞宝经》篇目、《上清大洞宝录》篇目、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和《通志·艺文略》茅山道书目。卷十至十二为《上清品》,系茅山宗历代宗师传略。卷十三至十四《仙曹署篇》记诸仙真职署。卷十五至十六《采真游篇》记山中历代修道有成者。卷十七至十八《楼观部篇》记宫观道院。卷十九《灵植俭篇》记山中神芝奇药和名木异卉。卷二十至二十七《录金石篇》录梁代至元代的碑文。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编》录齐梁至宋元各家诗及杂著。此书为研究道教茅山宗的重要史料。收入《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作者简介

刘大彬是元代的道士,号“玉虚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师,也是《茅山志》这本道教典籍的作者。

从生平背景来看,刘大彬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多民族交融、宗教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能够成为茅山宗的宗师,说明他在道教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号“玉虚子”,也反映出他追求道教中虚无缥缈的修行境界。

从学术贡献来看,刘大彬的最大贡献就是撰写了《茅山志》。这本书原为十二篇十五卷,后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析为三十三卷。这是一部关于茅山宗的历史和理论的百科全书,对于研究茅山宗乃至整个道教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身份,历史上却存在着争议。清代史学家钱大昕在《元史·艺文志》中著录了张天雨的《茅山志》十五卷,因此有人认为这本书实际上是张天雨所修,刘大彬只是窃取其名而已。但这一说法被后来的学者反驳,他们认为陈国符先生的这个“考证”有许多破绽,所谓刘大彬“窃取”张天雨的《茅山志》一事,很可能是他在百密一疏时泡制出来的一个“冤假错案”。

从历史影响来看,刘大彬的《茅山志》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茅山宗的历史和理论,还对茅山的地理、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绘,是一部研究茅山宗乃至整个道教的重要资料。同时,这本书也是元代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宗教风貌和文化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刘大彬的《茅山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疑问。例如,关于作者的身份问题,就需要根据更多的史料进行深入的考证和分析。同时,由于历史的变迁,这本书的版本也经历了多次的更迭和发展,这也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加以注意。

总的来说,刘大彬是一位在元代道教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道士,他撰写的《茅山志》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道教典籍。然而,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身份以及版本发展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