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二十二问-昙旷

作品简介

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佛教著述。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尾题:“丁卯年(787)三月九日写毕,比丘法灯书。”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著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或认为《大乘二十二问》的出现与在桑耶寺举行的吐蕃僧诤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1992年有巴宙校勘、录文、研究与英译。

作者简介

昙旷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出生于河西建康(今位于甘肃张掖、酒泉之间),在佛教研究和传播上有着显著的成就。他早年出家后,专注于学习《唯识论》和《俱舍论》等佛教经典。随后,他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的西明寺深造,师从道氤法师,进一步钻研《金刚般若经》与《大乘起信论》等重要佛典。

学成之后,昙旷返回河西地区弘扬佛法,他的足迹遍布多地,包括在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等地,期间撰写了多部佛学著作,如《金刚般若经旨赞》、《大乘起信论广释》、《大乘起信论略述》等。至迟在宝应二年(763年),他到达敦煌,继续进行教学和著述工作,完成了《大乘入道次第开决》、《大乘百法明门论义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等重要文献。

昙旷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大乘佛教的研究方面。他的部分著作在近代于敦煌被发现,并被收录于大正藏的古逸部。晚年时,他还口述了《大乘二十二问》,以回应吐蕃赞普关于大乘佛教的疑问,显示了他在当时跨文化的佛教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昙旷的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但其活动主要集中在8世纪中后期,是唐代佛教思想传播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