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伤寒的七十余种病证, 以及风温、湿温、风湿、温毒、中厥等证治。卷二曰明理续论, 谓“成无己《明理论》, 止五十证, 辨究详明, 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 比类附例, 斟酌而损益之”。即在成氏《伤寒明理论》基础上, 由五十论增至八十五论, 于伤寒形证予以辨析。卷三曰伤寒琐言, 乃陶氏研习《伤寒论》之心得, 载辨张仲景伤寒论、治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症不言病、厥分阴阳辨等一十五篇,“文虽鄙俚, 然言简意到”。卷四曰杀车槌方, 列劫病法、制药法、解药法于前, 载秘验方三十七首于后, 药证相印, 经方时方, 融冶一炉, 发明颇多。卷五曰一提金启蒙, 分述六经见证法、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及脉要贯珠数等, 以为学习伤寒启蒙之用。卷六曰证脉截江网, 立伤寒标本论法、伤寒用药法则、伤寒统论受病之法、论伤寒难拘日数辨等一十六篇。是书言必遵仲景, 强调临床实用。对伤寒六经证治与杂病证治, 探微索隐,反复详明。其辨阴阳有经, 表里有症, 虚实有脉, 制方有法, 活泼玲珑。其诊病问疾, 善用浮、中、沉三脉查辨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循此而立法处方用药。另书中所载经验良方, 汇注了陶氏心血,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论, 此书受朱肱《活人书》影响颇为深刻。但辞句多有重复, 并有辨证欠明、方药杂乱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异议。此书有明·李存济刻本及《医统正脉》本等版本; 民国间上海千顷堂书局、上海中医书局有印行。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李存济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文发堂刻本。
作者简介
陶华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尤其擅长伤寒病的治疗。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早年经历与学识背景
儒学根基:陶华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之学。他的儒学背景为他日后的医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医术学习:在成年后,陶华遇到了一位良医,从而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他精研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见解。
职业生涯与医疗实践
治病救人:陶华在正统年间因治疗伤寒病而声名鹊起。他能够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多次取得显著疗效。
官方职位:陶华曾在永乐年间被征为医学训科,宣德中致仕,正统中再次被征,但托疾不受,专心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学术贡献与著作
《伤寒六书》:《伤寒六书》是陶华的代表作,包含了《伤寒琐言》、《家秘的本》、《杀车槌法》、《一提金》、《截江网》、《明理续论》等六种书籍,这些书籍在当时广受欢迎,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著作:陶华还著有《痈疽神秘验方》、《伤寒点点金书》、《伤寒全生集》等作品,这些著作同样体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创新与影响
自制方剂: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至今仍被使用,并被收录于《医宗金鉴》中,显示了其方剂的实用性和长远影响。
医学思想:陶华在医学上不拘泥于古法,他提倡根据病情灵活调整治疗方法,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医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个人品质与晚年生活
为人谦逊:尽管陶华在医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在生活中却非常谦逊。他在《伤寒琐言序》中提到,自己晚年得子,担心儿子体弱多病,因此用心编撰医书,以期后人能够受益。
传承与教育:陶华非常重视医学知识的传承,他通过撰写医书和教授弟子,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人。他的子孙也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从事医学事业。
此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入了解陶华的医学理念和其在当代的影响:
医学理念的现实意义:陶华提倡的随症制方、不拘泥于古法的理念,在现代医学个性化治疗的趋势中显得尤为前瞻。
医学著作的研究价值:陶华的医学著作,尤其是《伤寒六书》,不仅是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方剂应用的现代探索: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等方剂,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仍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
医学伦理的职业典范:陶华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其高尚的医德和全心投入医学的精神,是每一位医学从业者应当学习的榜样。
总结而言,陶华不仅是明代医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医学理念和实践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方剂的创新、治疗方法的个性化以及对医学知识传承的重视,陶华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在纪念陶华的同时,应当继承和发扬他的医学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目录
序
伤寒琐言卷之一
伤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杀车槌法卷之三
伤寒一提金卷之四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卷之五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