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圆融观门-澄观

作品简介

简称《三圣圆融观》。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论述“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圆融无碍关系。书分两部分:(1)“相对明表”,谓三圣之中,二圣为因,如来为果,“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又二圣“表”不同之“三法”:普贤“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大智。(2)“相融显圆”,先述二圣法门本身各自圆融,次述二者相互圆融,在此基础上述三圣圆融,“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书中并强调理智等不离于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圣圆融”说首创于李通玄,此文受其影响,又有发挥。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作者简介

澄观法师,他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尊为华严宗第四祖,也被称作“清凉国师”。澄观法师(738年-839年),俗姓夏侯,字大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著名高僧,华严宗的思想巨擘。

澄观自幼出家,博学多才,精通各类佛教经典及世俗学问,尤其在华严宗领域成就斐然。他曾经协助般若翻译《华严经》,并在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奉皇帝之命,在终南山的草堂寺撰写完成了《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称《华严经行愿品疏》),这部著作是对“四十华严”的疏解,全书分为十门,系统阐述了华严教理,对“普贤菩萨十大愿文”给予了特别的强调和详细解释,提出“极乐不离华藏,弥勒即本师”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澄观法师一生著作等身,除了《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外,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众多关于《华严经》的注疏和论著,总计超过四百卷,对华严宗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弟子中不乏杰出人物,如圭峰宗密,后者成为华严宗第五祖。澄观法师以其深厚的学识、广泛的影响力,以及对华严教义的精深阐释,对后世佛教尤其是华严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