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百论本-提婆

作品简介

全一卷。又称四百论颂、广百论。圣天(提婆)造,唐代玄奘译。约成书于三世纪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由五言之二百偈颂组成,内容分八品,即破常品、破我品、破时品、破见品、破根境品、破边执品、破有为相品、教诫弟子品等。主要在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妄执,阐明真空无我之理。圣天另著有百论、百字论。百论由鸠摩罗什译出,为广百论本之纲要书;百字论由菩提流支译出,为百论之纲要书。本论梵文本称为四百论颂,汉译本应为原文四百颂十六品之后半,乃相对于百论而称广百论。护法就本论作注释,成为广百论释论。又于月称所作梵文中论注(Prasannapada^),及汉译之中论、顺中论、佛性论、般若灯论、入大乘论、大乘中观释论、成实论等,皆引用四百论之说,可知四百论流传之广。

作者简介

《大丈夫论》的作者是提婆罗菩萨,译者是北凉的道泰法师。

《大丈夫论》是一部佛教经典,原文由提婆罗菩萨创作,后被译为汉语并由道泰法师翻译。这部经文强调了利他主义的大乘精神,赞叹和劝说人们以悲心进行布施,认为这是达到佛果的最佳原因。它特别排斥只追求个人解脱的阿罗汉道,而提倡以救渡一切众生为目标的菩萨道。《大丈夫论》将“大丈夫”定义为修福、修悲、修智的人,强调通过帮助他人克服苦难来实现真正的解脱。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的“大丈夫”概念,为中国文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原创性概念。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备仁、礼、义等品质,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守正道,不因外界的富贵、贫贱、威武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行为。这一理念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士人精神的挺立和文化境界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丈夫论》不仅在佛教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倡导的大乘精神和利他主义也与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种思想都在各自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了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指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